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,正確的是 ( ____ )
A .熱脹冷縮﹣﹣分子大小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
B .食物腐敗﹣﹣分子發生變化
C .輪胎充氣﹣﹣分子不停地運動
D .酒精揮發﹣﹣ _____
下列客觀事實對應的微觀解釋正確的是 ( _____ )
選項 | 客觀事實 | 微觀解釋 |
A | 金剛石和石墨物理性質存在明顯差異 |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|
B | 炒菜時聞到香味 | 分子之間有間隔 |
C | 壓縮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重新鼓起 | 乒乓球內每個分子的體積都增大 |
D | CO 2 和 CO 的化學性質不同 | _______ |
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很多重要的性質,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宏觀現象。
(1) 擠出濃氨水, A 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___________ 。說明分子的性質是 ___________ 。設計 A 、 B 實驗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。
(2)100mL 的水與 100mL 的酒精混合后,總體積 ______________( 填 “ ﹤ ” 、 “ ﹥ ” 、 “ ﹦ ”)200mL ,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。
(3) 如圖所示,取兩支大小相同的醫用注射器,將栓塞向外拉,分別吸入等體積的空氣和水,用手指頂住末端注射孔,將栓塞慢慢推入,哪支容易推壓?為什么?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。
化學可以從微觀角度認識世界,請用 微粒的觀點 回答問題。
( 1 )氮氣可壓縮為液氮儲存于鋼瓶中,是因為 _________________ 。
( 2 )金剛石硬度大,石墨質軟,因為 _________________ 。
“ 用微粒的眼光看世界 ” ,是我們學習化學的重要思想方法。請用分子的相關知識填寫下列空白。
( 1 )肉眼看不到分子,說明 _____________ 。
( 2 )詩句 “ 遙知不是雪,唯有暗香來 ” ,說明 __________ 。
( 3 )不同的花兒有不同的香味,說明 _________ 。
( 4 )蔗糖溶于水滴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線(如圖),說明 ____________ 。
宏觀與微觀相聯系是化學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。請將下列有關日?,F象與其蘊含的微觀粒子的性質連線。
如圖為工業制取氫氣的微觀示意圖。
( 1 )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 __________ ,從物質分類的角度看空氣屬于 _______ (填 “純凈物”或“混合物”)。
( 2 )工業制取氧氣是利用了液態氮和液態氫的 __________ 不同。
( 3 )將空氣加壓、降溫變成液態空氣的微觀過程是 ______________ 。
( 4 )分別從宏觀、微觀的角度寫出氮氣和氧氣的相同點宏觀 ______________ 、微觀 ______________ ,氮氣和氧氣的化學性質不同,例如 ______________ ,二者化學性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。
“宏微結合”“變化與發展”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,請從以下角度認識空氣”。用“ ”表示氮原子,“
”表示氧原子。
( 1 )分類角度:空氣屬于 _____ (填 “混合物”或“純凈物”)。
( 2 )微觀角度:同溫同壓下,氣體的體積比等于分子數目比。若空氣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計,圖中可表示空氣微觀模型的是 _____ (填標號)。
( 3 )變化角度:
①已知:常壓下,氮氣沸點為一 196 ℃,氧氣沸點為 -183 ℃。將燃著的木條置于裝有 100mL 液態空氣的燒杯口,觀察到的現象是 _____ 。該燒杯放置一段時間后液態物質剩余 20mL ,此時液態物質主要成分是 _____ (填化學式)。
②氮氣與氧氣在特殊條件下可以反應生成一氧化氮,反應過程如下圖所示:
請寫出上述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_____ 。
根據如圖所示實驗,回答下列問題:
( 1 )實驗一發生的兩個化學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 ________ 反應;
( 2 )實驗二可觀察到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更快,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時,其運動速率與 ________ 有關;
( 3 )實驗三選擇了容積為 40mL 的試管做了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( 裝置氣密性良好 ) : ① 點燃酒精燈,預熱后集中白磷處加熱; ② 撤去酒精燈,待試管冷卻后松開彈簧夾; ③ 將少量白磷平裝入試管中,把 20mL 的注射器活塞置于 10mL 刻度處,并按實驗三圖所示的連接方式固定好,再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; ④ 讀取注射器活塞位置的刻度數據。你認為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 ______ ,注射器活塞最后將停止在約 ____mL 刻度處。
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:
( 1 )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 _____ ;
( 2 )水通電分解過程中,不變的微粒是 _____ ;
( 3 )食醋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,醋的酸味會變淡 _____ ;
( 4 )在一只裝有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加幾滴紅墨水,觀察到的現象是 _____ ,由此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是 _____ ;如果再向小燒杯中放一些活性炭,并用玻璃棒攪拌,稍等片刻后過濾,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_____ ,這說明活性炭具有 _____ 作用。
圖 1 是工業上 “分離液態空氣法”制氧氣的微觀示意圖。
(1) “分離液態空氣法”發生的是 ___________ ( 填 “物理”或“化學” ) 變化。
(2) “ ”表示的微粒是 ___________ 。
(3) 下列關于 “分離液態空氣法”制氧氣的說法中:①潔凈空氣是純凈物;②此方法制氧氣的原料來源廣泛;③液氧比液氮沸點高;④此方法既可得到氧氣又可得到氮氣。正確的是 ___________ ( 填序號 ) 。
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,請你用化學知識回答以下生活中的問題:
( 1 )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得快,從分子的角度來解釋是因為 ________ ;
( 2 )我國是世界產煤大國,但含硫煤燃燒排放的氣體易引起 “ 酸雨 ” 現象,請寫出硫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。
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 ____ ;用 “ ” 表示氮原子, “
” 可表示的微粒名稱是 ____ 。
如圖所示,燒杯 A 中是酚酞溶液,燒杯 B 中是濃氨水,一段時間后,觀察到 A 燒杯中的無色酚酞溶液變為紅色。
( 1 )這個實驗驗證了分子的一種特性,這種特性是 __________ 。
( 2 ) A 燒杯中的溶液變紅而 B 燒杯中溶液不變紅,你的合理解釋是 __________ 。
空氣質量意味著生活質量。
(1) 下表為某同學測量的呼吸前后氣體組成的實驗數據 ( 通常狀況 )
物質 | 吸入空氣 ( 體積分數 %) | 呼出氣體 ( 體積分數 %) |
氮氣 | 78 | 75 |
氧氣 | 21 | 16 |
二氧化碳 | 0.03 | 4 |
水蒸氣 | a | b |
①氮氣的化學性質比較 _______ ( 填 “ 穩定 ” 或 “ 活潑 ”) ,在呼吸前后沒有發生變化,實驗中呼出氣體的總體積 _______ 吸入空氣的總體積 ( 填 “>”“=” 或 “<”) 。
②呼吸時消耗 O 2 產生 CO 2 ,該過程 _______ 能量 ( 填 “ 吸收 ” 或 “ 釋放 ” 。呼吸前后氣體中水蒸氣含量變化較大,實驗中其體積分數 b _______ a( 填 “>”“=” 或 “<” 》。
(2)“ 遠在高空是地球衛土,近在身邊是健康殺手。 ” 臭氧 (O 3 ) 對環境的作用需辯證地認識
①高空中臭氧層能吸收紫外線,有學者認為,致冷劑氟利昂進入高空大氣后會產生氯原子 (C1?) ,引發以下反應:
Cl?+O 2 =ClO?+O 2 Ⅰ
2ClO?=2Cl?+O 2 Ⅱ
Cl? 加快了上述轉化過程總反應的速率,但自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總反應前后沒有發生變化,其作用是 _______
②地面附近的臭氧是一種空氣污染物,臭氧屬于 _______ ( 填 “ 單質 ” 或 “ 化合物 ”) , O 3 可表示一個 _______ ( 填 “ 原子 ”“ 分子 ” 或 “ 離子 ”) 。
(3) 有人提出:你吸入的空氣中的某個氧原子可能自于若干年前恐龍的身體。該說法表達的觀點是 ___ ( 填字母序號 ) 。
A 分子聚集形成物質,分子在不停地運動
B 在化學變化中原子既不會產生,也不會消失
C 原子內部結構復雜,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
小南同學對探究分子性質的實驗 ( 圖 1) 進行了改進,如圖 2 所示,在 T 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,固定一根濕潤的酚酞紗布條,將少許濃氨水滴入 T 形三通管的細彎管處,然后用橡皮帽封閉管口。 ( 注:在通常狀態下,氨氣是一種無色、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,密度比空氣小,極易溶于水,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。請回答下列問題:
(1) 圖 1 實驗中可觀察到溶液變為紅色的是 _____(A 或 B) ,圖 2 實驗中可觀察 _____( 填 “ab” 或 “bc”) 段紗布條先變色。若將圖 2 中裝有濃氨水的細彎管處浸入冰水中,可觀察到紗布條變紅的速率變 _____( 填 “ 快 ” 或 “ 慢 ”) 。
(2) 小明利用圖 1 裝置探究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后氧氣濃度變化 ( 已知:白磷的著火點是 40℃ ,紅磷的著火點是 240℃) 。圖 2 是用傳感器測量整個實驗過程中燒瓶內氧氣濃度變化情況的曲線。
步驟 1 :用激光筆照射燃燒匙中足量的紅磷,紅磷燃燒,一段時間后熄滅:白磷始終不燃燒。
步驟 2 :冷卻至室溫,將裝有白磷的燃燒匙提出水面,用激光筆照射引燃白磷,白磷燃燒。
(3) 在步驟 1 中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 ____ ,圖 2 哪一段表示紅磷的燃燒 _____( 填 AB 、 BC 、 CD 或 DE) ;你認為 “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” ,選擇 _____( 填 “ 紅磷 ” 或 “ 白磷 ”) 效果會更好。
氨水(氨氣的水溶液)是實驗室常用藥品,氨水有揮發性且能使酚酞變紅。興趣小組利用氨水完成如下實驗:
實驗 Ⅰ :向 B 試管的水中滴幾滴酚酞,沒有變色,將盛有濃氨水的 A 試管通過導管與 B 相連,一段時間后 B 中溶液變紅。
實驗 Ⅱ :將充滿氨氣( NH 3 )和氯化氫氣體( HCl )的集氣瓶扣在一起,迅速產生濃厚的白煙。
( 1 )實驗 Ⅰ 中能驗證分子的相關性質有哪些?(兩點即可) ______ 。
( 2 )實驗 Ⅰ 中,若要縮短溶液變紅所需的時間,你的方法是 ______ ,應用的原理是 ______ 。
( 3 )某生認為實驗 Ⅱ 產生的白煙是五氧化二磷,被小組同學否定了,理由是 ______ 。
( 4 )實驗 Ⅱ 結束后,兩個集氣瓶緊緊地吸在一起,分析產生該現象的原因 ______ 。
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如下實驗裝置進行實驗,探究 “分子的性質”(已知將氨水滴入酚酞溶液中,溶液顯紅色)。圖 1 所示實驗中,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 _______________ ,此實驗說明分子 __________ 。但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,于是小明對該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 , 裝置如圖 2 所示,實驗操作如下:
①向 B 、 C 、 E 三支試管中分別加人 5mL 蒸餾水,各滴入 1 ~ 2 滴無色酚酞溶液,振蕩。
②在 A 、 D 試管中分別加入 2mL 濃氨水,立即用帶橡膠塞的導管按圖 2 連接好,并將 D 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。觀察到的現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。
(分析討論)( 1 ) E 試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。
( 2 )由此可以得到的實驗結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; ________________ 。
( 3) 對比改進前的實驗,改進后實驗的優點是 ____________ ; ___________________ 。
( 4 )小婷認為還需要加對比實驗,驗證水是否參加反應,是否對實驗造成干擾,你認為小婷的說法 ___________ (填 “正確”或“錯誤” ) ,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。
某同學對探究分子性質的實驗(圖左)進行了改進(如圖右所示),試管丁、戊中各有一張每隔 2 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濾紙條,裝有適量濃氨水的小藥瓶固定在橡膠塞上,試管丁中小藥瓶上的瓶塞已塞緊,試管戊中的小藥瓶上無瓶塞?;卮鹣铝袉栴}:
( 1 )圖右與圖左的實驗相比,其優點是 _____ (寫一點即可)。
( 2 )圖左中的實驗現象是 _____ ,圖右中的實驗現象是 _____ 。
( 3 )兩組實驗的結論均是 _____ 。
( 4 )若將戊浸入冰水中,濾紙條 _____ (填 “會”或“不會”)變紅。
( 5 )保持氨氣化學性質最小的微粒是 _____ 。
為了探究分子的運動,某興趣小組同學對圖 Ⅰ中的課本實驗進行改進,如圖Ⅱ所示:
向 B 、 C 、 E 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 5mL 的蒸餾水,各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,振蕩,觀察溶液顏色。在 A 、 D 試管中分別加入 2mL 濃氨水,立即用帶橡皮塞的導管按圖 Ⅱ連接好,并將 D 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,觀察幾分鐘。
( 1 )試管 E 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與 B 、 C 中的酚酞溶液做 _____ 。
( 2 )改進后的操作中,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_____ 。
A ?B 試管和 C 試管同時變紅 B ?B 試管比 C 試管更早變紅
C ?C 試管比 B 試管更早變紅 D 無法確定
( 3 )由此可以得到的實驗結論是 _____ 。
( 4 )對比改進前的實驗,改進后實驗的優點有(任寫一點): _____ 。
( 5 )興趣小組同學回顧課本濃氨水( NH 3 )和濃鹽酸( HCl )的實驗(如圖),從白煙(氯化銨 NH 4 C1 )出現的位置更靠近濃鹽酸,可以發現分子運動快慢還跟 _____ 有關,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_____ 。